作者: -- 来源: 鲁南商报 2012-04-05
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的患者提供身心方面的照顾、关怀和支持,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路途。同时,让病人家属走出阴影,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然而,尽管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临沂尚未出现专业的临终关怀机构。清明节期间,记者调查发现,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发展临终关怀,尚有很远的路要走。
尚无专业临终关怀机构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80多岁的老人王宝林(化名)在市区一家医院的病房里,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王宝林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这个曾经参加过战争并多次面对死亡的老人,对待自己的病情并没有太多恐惧。
然而,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老伴。突然有一天,他主动跟来查房的张医生谈起他的病,并请求帮助。“他说,自己并不害怕死亡,只是有所牵挂。他和老伴感情很好,老伴喜欢静,希望我有时间能多和老伴谈谈心。”张医生说。
因为很少有晚期的病人主动谈起死亡这个话题,张医生与老人聊了很长时间。按照老人的意愿,医院采取了宁养的治疗方式,王宝林老人走得平静而安详。
然而,绝大多数患者很难像王宝林老人一样,有机会获得较为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临沂市区多家医院、老年公寓后了解到,临沂尚无专业的临终关怀机构,医院和老年公寓更是难觅临终关怀病房。
“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会对临终的患者进行临终关怀工作,但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病房。”谈起临终关怀,一直从事这一工作的临沂市肿瘤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医师王兰萍颇为感慨。
临终关怀多被简化为“送终”
“没有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并不能说就没有临终关怀服务。”王兰萍说,与普通护理不同,临终关怀是一种专业化服务,重点是临终病人的镇痛治疗和心理辅导。
“虽然暂时没有专门的临终关怀科室,但多多少少会涉及到这项服务。”临沂老年公寓老年一科护士长满纪荣告诉记者,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大多疾病缠身。他们多数会一直住在公寓,直至去世。因此,老年公寓不得不承担起老人的临终关怀职能。
据介绍,2007年,该老年公寓一年去世近20位老人,工作人员会协助老人子女料理老人的后事,而对于老人的心理辅导、治疗等,公寓却无能为力。专业医疗人员的不足,也使得临终关怀服务难以为继。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公寓对外宣传的的“临终关怀”,实际上仅仅是“送终”服务,服务内容则是后事料理。老年公寓的护理人员,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很难开展专业性较强的服务。
临终关怀是维持生命最后的尊严
前不久出台的临沂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称,临沂人口老龄化发展已呈现“迅猛”态势。截至2010年底,临沂市老年人口总数为15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2%。据有关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市老龄人口将以年均3.6%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临沂老龄人口将达到173.4万人。
这些数字的背后,或许意味着老年人临终关怀存在巨大需求。然而,目前的发展现状却为何与之相背离。
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示,社会对临终关怀这一概念存在着误解。“很少有医生会和患者或患者家属谈论死亡,更别说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了。”市区一医院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
“传统孝道把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亲自在身边服侍送终作为是否孝敬的标准,这往往忽略了患者的意愿。而对于临终患者,医护人员会竭尽全力积极救治,却忽略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王兰萍说。
“实际上临终关怀的目标,是给予生命最后的安慰,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减轻甚至避免临终的痛苦,维持生命最后的尊严。”王兰萍说。
专业机构需政策和资金支持
不过,专业临终关怀的发展滞后,正在引起有关部门及不少专业人士的关注。前不久,临沂市出台的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把开展老年人关爱服务纳入其中:做好病残、“空巢”、高龄、临终等老年人心理关爱工作,市级确定2至3所、有条件的县区建立1至2所“爱心护理院”,培训专业服务人员,开展长期护理和关爱服务。
在采访中,很多医院以及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认为,因为临终关怀的对象大多需要住院治疗,不论是医院里的临终关怀病房,还是专门临终关怀机构都面临床位、资金及医疗人员的缺乏等现状。
临沂老年公寓老年一科护士长满纪荣也坦言,现在该科室有近70位老人,护士只有24名,这样医疗队伍只能满足敬老院中老人普通的休养服务。“尽管这几年护理人员增加了不少,但始终还是处于短缺的状态,更不用说有多余的人员和精力从事临终关怀服务了。”满纪荣说。
“现在,我们很多医生都在倡导这件事情,但真正设立临终关怀病房或专业的机构,就目前来说还不现实。此类机构逐渐兴起,需要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让社会公众接受这项工作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王兰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