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城镇化不断发展,“过大年赶大集”早已成为烙印在很多人心中的春节记忆。如今在山东一些地区保留下来的集会都多是带有地方特色的“百年老集”。日前,中国山东网记者与省摄影家协会一起来到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沂兰陵县大仲村镇,用镜头记录下这里别具特色的年货大集。(作者 周玉森 张宁)
仲村大集一般是每逢农历五、十开集。到了春节跟前儿,集市的规模比平常更大,周边地区的商户摊位纷纷赶来,在镇中心的主干道两侧排开,绵延近一公里。上万人赶集的场面十分壮观。
据大仲村镇工商所工作人员粗略统计,常年在集上出摊的商户超过100个,逢到年节这个数据还要翻倍。
大集上火红的福字,喜庆的对联,特色小吃、老手艺、儿童玩偶、新年小手工艺品以及山里的干货,各种产品样样齐全,种类繁多。
剃头匠、补锅匠、糖画师傅……这些在都市里几乎绝迹的传统手艺人,在这样的村镇大集上却极为常见。
记者在集上还看到很多从周边县城甚至临沂市区来赶集的市民。对他们来说,虽然现在城里都有了各种市场、超市,还有网上购物,但都无法代替赶集的那种“感脚”。
在很多城里人眼里,村镇大集上贩卖的农副产品比超市里精美包装的更加绿色环保。
鞭炮仍是农村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元素。
“蜜三刀”这样的山东特色甜点在大集上最受欢迎。
如今的灯笼制作花样和质量越来越精美。
对于孩子们来说,赶集的乐趣不亚于过儿童节。
很多当地人说,赶集其实并不在于买东西实惠,更重要是“赶”的一种红红火火的心情。
村镇大集往往给人一种年代的代入感。这也使赶集已经成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符号,而这种符号在山东几乎每个城市都有。
为了让赶集的文化更加有特色更能丰富百姓的日常生活,临沂市有关部门还汇编了全市的2018年各地“大集时间表”。临沂的大集看来要“冲出临沂,走向齐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