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微拍文交临沂服务中心
  • 寻茶组内容
  • 临沂市人民政府

玉虚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玉虚文化

平邑汉阙:南武阳“活化石”

时间:2017-11-07 11:14:53 作者:临沂民生网

佻兮达兮,在城阙兮这是《诗经?郑风?子衿》中,关于“阙”的最早记载。语句的大致意思是:我在城头走来走去,盼望你的到来。这里的“城头”即为阙。阙的最初形态为城阙、宫阙。

伴随着城市的出现,这种为门外修建的两座相对称的上圆下方的岗楼产生并发展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有关阙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

雄伟壮观的城阙,立于城门两侧,即显示出都城的气派,又能攀登其上,察看敌情。但其砖木结构的特点,今日早已损毁无存。

至汉代,在寺庙前、墓前也开始建阙,即庙阙、墓阙。身为石阙的汉阙,质地坚硬,部分流传至今。高约3-6米的石阙,已不能攀登,仅成为表示尊贵的装饰性、标志性建筑物。汉阙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古代用阙制度,非常严格。有的阙的外侧连接着较为低矮的小阙,称为“子阙”。根据有无子阙及其数目,分为单阙、双出阙、三出阙。一般的官吏、贵族用单阙,只有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才用双出阙,而三出阙则为皇帝专用。

在平邑老城北面的一个小岭,当地称八埠顶,相隔不远矗立着3通汉阙,分别为皇圣卿东西两阙、功曹西阙。

八埠顶,因岭上有9个圆形小顶,且中央一个略大,又称九顶莲花山。光绪二十二年《重修费县志》记载:皇圣卿阙“在平邑八埠顶,东西二石对峙”;功曹阙“在元和石阙(皇圣卿阙)之南微西约百步,相传亦东西二石对峙,东石今已无,存者乃西石”。皇圣卿阙、功曹阙的建筑时间,分别为元和三年、章和元年,即公元86年、87年。元和、章和均是东汉章帝刘炟的年号,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它们的主人,分别为南武阳平邑皇圣卿、南武阳功曹。

南武阳,县名。2000多年前,其治所在今平邑县城北约10公里处,仲村镇南、北昌乐庄之间。皇圣卿,为人名,他的事迹已无可考证;功曹,汉代官名,当时县设功曹,掌管人事选举劳绩。南武阳功曹,即为南武阳县吏,其具体姓名亦无可考。

1931年,皇圣卿阙、功曹阙由平邑人米栻民迁至城内三小院内;2001年,两阙又被迁至县博物馆内。在位于莲花山公园内的县博物馆里,记者见到了南北排列成“一”字形的三座石阙。据平邑县博物馆馆长王相臣介绍,位于馆内北边的皇圣卿阙东西两座,形制相同,均较南边的功曹阙稍大。两阙建于同一地点,建造时间仅相隔一年,形制又如此接近,所以皇圣卿阙与功曹阙很可能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皇圣卿阙与功曹阙,皆分阙基、阙身、斗拱、阙顶4部分,总高(不含阙基)约2.1米。其中,较阙身微微挑出,高41厘米的斗拱,上有排列有序的圆圈图案,为北方汉阙独有。

两阙的阙身,皆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高152厘米,面宽72厘米。每面四周由凸线构成内外框,四面的内框里皆有画像。从阙身上看,皇圣卿阙、功曹阙的明显区别,就在于前者每面的内框画像分为5格,后者则为4格。

长期的裸露荒野,已使两阙阙身的画像剥蚀严重,但因受季风气候影响,风化程度不一。从目前仍能基本清晰辨认的画像可知,画格内刻有历史人物故事、车马出行、宴飨乐舞、庖厨、狩猎、胡汉交兵等图案。其中,最富有神秘气息的是皇圣卿东阙南面第一格的画像。画面中间一人,身着宽袖大服端坐,其双手拥抱着执矩的伏羲、执规的女娲。两人皆人身蛇尾,这正与传说中的“伏羲鳞身,女蜗蛇躯”类似。画面的左右两侧刻有朱雀、玄武。

据平邑县史志办公室王照伦介绍,画面中间的人为燧人氏。这幅神话传说的画面,反映的正是原始社会群婚制度的演变。两阙画像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农业生产、文化艺术、历史故事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面貌,不愧为一幅生动的汉代民俗风情画。

现存的皇圣卿阙为完整的东西两座,而功曹阙只剩西阙。神秘的功曹东阙又是何时、因何遗失?据光绪年间《重修费县志》记载,功曹阙“东石今已无”,说明清光绪年间,功曹东阙就已不知所踪。

从地理位置看,八埠顶地势较高,土层下均为岩石,东阙沉于地下或遭洪水冲击而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难道是受人为破坏或炮火袭击而毁?与东阙相隔数米的西阙,除阙身画像受风化侵蚀外,其他部分完好,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从皇圣卿阙阙顶残损的断面看,损掉部分也并非人为打击。

清光绪前,八埠顶附近也未曾发生过大的战斗。因此,单单功曹东阙遭受人为或战火破话的可能性被排除。从地质构造看,平邑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边缘,地震活动极为频繁。明清400余年间,此地有史料可查的地震就有20余次,其中尤以1668年郯城大地震为甚。

这一“旷古奇灾”,山摇水沸,震塌房屋,文庙、祠堂皆被震毁。如此大的强度,功曹东阙极有可能因风化、石质欠佳,从而在这次地震中被损毁。

不知所踪的功曹东阙

现存的皇圣卿阙为完整的东西两座,而功曹阙只剩西阙。神秘的功曹东阙又是何时、因何遗失?据光绪年间《重修费县志》记载,功曹阙“东石今已无”,说明清光绪年间,功曹东阙就已不知所踪。

从地理位置看,八埠顶地势较高,土层下均为岩石,东阙沉于地下或遭洪水冲击而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难道是受人为破坏或炮火袭击而毁?与东阙相隔数米的西阙,除阙身画像受风化侵蚀外,其他部分完好,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从皇圣卿阙阙顶残损的断面看,损掉部分也并非人为打击。

清光绪前,八埠顶附近也未曾发生过大的战斗。因此,单单功曹东阙遭受人为或战火破话的可能性被排除。从地质构造看,平邑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边缘,地震活动极为频繁。明清400余年间,此地有史料可查的地震就有20余次,其中尤以1668年郯城大地震为甚。

这一“旷古奇灾”,山摇水沸,震塌房屋,文庙、祠堂皆被震毁。如此大的强度,功曹东阙极有可能因风化、石质欠佳,从而在这次地震中被损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