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北城新区银河湾社区,有一对古稀夫妇被邻里街坊戏称“黄金搭档”。张如浩70岁,是一名退休教师;王国亮72岁,是一名农民。在退休的闲暇时光里,夫妻俩共同创作布贴画:张如浩负责设计,王国亮负责制作,他们用对布贴画点的热情点缀着朴实平凡的日子。
走上布贴画之路
“没去北京之前,根本不知道这是一门艺术,更不知道农村人手里的针线活还能成为艺术品。”王国亮回忆着自己如何走上了布贴画的道路。
2007年,退休后的张如浩带着妻子成为了“老北漂”,他们要去给二儿子家看孙子。心灵手巧的王国亮闲暇之余就给孙子做起了虎头帽、虎头鞋,也把这些虎头帽、虎头鞋送给街坊邻居,“那时候儿媳妇说这么漂亮的帽子和鞋送人都不舍得。”但向来热情的王国亮却没当回事,“以前在农村老家谁家没有虎头帽、虎头鞋啊,人家不嫌弃就觉得挺好了!”
直到和儿子一家逛王府井逛街时,老两口发现了一个让他们难以理解的事:“街上有卖虎头帽的,虎头鞋的、古代出嫁服饰的,更纳闷的是老太太裹脚的小鞋都拿来卖。”听了大学教师儿媳妇的一番介绍后,他们才明白在他们眼中普通的针线活不仅是商品,而且还是艺术品,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我母亲也裹脚,那时候的手工鞋子比街上卖的还好看!”王国亮遗憾没有收藏好母亲留下的鞋子,自此以后,夫妻俩开始留意起身边的手工针线活。
当时恰逢迎奥运一周年,王国亮儿子的社区里组织市民开展迎奥运活动,“看到邻居们用布制作贴画,就想着一起帮忙,裱糊、剪裁。”王国亮说道,看到大家走在制作迎奥运的礼物,她回去和老伴商量了一下也想制作一幅作品参加比赛,张如浩就想到用当时的奥运吉祥物“福娃”制作一副布贴画,于是王国亮利用闲暇时间赶制,没想到最后竟然获了奖。
创作热情不减
第一次的创作就获了奖,这极大地鼓舞了夫妻俩,也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布贴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年轻人,一副从来不穿旧的,更不用说破了缝缝补补,既然咱们有余热,并且也会制作,就要将布贴画发扬光大。”张如浩说道。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布贴画,儿子和儿媳妇鼓励王国亮上老年大学,进一步学习布贴画艺术。作为一名老师,张如浩为妻子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指导。
为了收集布贴画的素材,刚开始王国亮把家里的旧衣物拿来练习,后来旧衣物没有了,她就和邻居一起到棉服厂附近收集不同颜色的布料。王国亮不仅把布贴画当做一种艺术,更觉得这是一种旧物再利用,“那么多漂亮颜色的布,扔了也很可惜,做成画,还可以观赏。”
最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动物以及人物头像,王国亮逐渐摸索着创作复杂的人物形象。王国亮很喜欢古代的人物服饰,于是创作了《四大美人》等古代人物布贴画。由于每次创作孩子们都喜欢,他就按照孩子们的要求做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为了更加形象逼真,张如浩就把旅游时的风景照片冲洗放大做背景,这样做出来的布贴画更加生动活泼起来。
2008年春节,他们应邀参加临沂市第四届民间工艺品暨非物质文化展览。“当时一位领导说我们创作不仅要注重传统,更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到创作当中。”这句话让张如浩得到了启发,想到了制作沂蒙人民抗战拥军的系列布贴画,包括烙煎饼、抬担架、送军粮、救伤员等多个内容。他们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创作完成,但王国亮多年的腰椎劳损也犯病,为此入院动手术治疗。
传承布贴画艺术
“老伴生病以后,才觉得健康最重要,以后要劳逸结合。”张如浩说道。此后老两口断断续续地创作布贴画。他们为家乡兰陵创作的《蒜香》被当地收藏。2015年是农历牛年,夫妻俩考虑创作一幅以牛为题材的作品。作品以韩滉的《五牛图》为题材,在长度和色彩搭配上都是极大挑战。“一头牛就有好几种颜色,为了展现牛的肌肉线条,需要几十块布贴来完成。”
王国亮根据梵高的作品创作了一副《鸢尾花》,由于鸢尾花的花色色彩层次较强,仅一个花束就需20多片花瓣剪裁而成,每次创作对于王国亮来说都是技能的提升,对于张如浩来说更是思想的结晶。
多年来夫妻两人一直默契的创作布贴画,生活中两人也是相濡以沫,平常王国亮做饭,张如浩就洗碗刷锅;王国亮做布贴画,张如浩就写书,并且王国亮是第一读者,同时提供修改意见……由于王国亮晕车严重,她在家从不出门,张如浩每次出门都带着相机,把遇到的见到的拍照片或录视频带回来给老伴王国亮看。遇到展览,张如浩就把作品先运到展览处,然后再骑电动车回来接老伴。熟悉他们的邻里都称呼他们二人“黄金搭档”。
当问到两位老人今后从创作打算时,张如浩说道:“我们争取‘黄金搭档’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