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堡社区家风馆,在6月3日开幕的第一届中国(临沂)非遗文化博览会期间揭牌开馆,是山东省第一个家风馆。与会嘉宾怀着激动心情参加了这个家风馆的开馆仪式,中国孔子基金会普及传播部主任张华说,“家风馆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希望’很接地气的一种形式!我看了很受教育、很受触动,家风馆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再次系统阐述了“天下之本在家”,并提出“三个希望”:希望大家注重家庭,希望大家注重家教,希望大家注重家风。自此,“三个希望”像一股文化春风,吹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关不住的乡愁
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十里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十里堡原来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民风上,都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2003年以来‘两委班子’励精图治,团结社区老少撸起袖子加油干,社区面貌大变样,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社区、文明社区。”十里堡社区主任吕传红说。“这些年,我们是尝到了文化带给我们的甜头。”
家风馆悬挂的社区37个家族的家训
十里堡是由五个圩子合并而成,一共有37个姓氏。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如何改善冷漠的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归属感、幸福感,让年轻人重拾干事创业的激情?十里堡党委书记任玉勇想到了传统文化。
2014年初,十里堡社区孔子文化广场建成,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感受文化的场所;2015年社区文化中心落成。
2017年5月,投资2000多万元的十里堡乡村记忆博物馆正式开馆,位于十里堡社区文化中心一、二楼,博物馆分两层,展陈面积1400多平方米。乡村记忆馆的落成让社区居民重温了自己的来路,寄托了自己的乡愁,提升了人们的感恩心、幸福感,在社区居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传不完的家风
习总书记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三个希望”号召发出后,任玉勇他们感觉,这是文化落地更有效、更持久的切入点!家风馆的创意应运而生。
王中先生接受采访
77岁的王中老先生是一位作家、民俗专家,多年来他一直是十里堡社区的文化顾问,他对家风馆有自己的看法:传统社会中国农村基本是“自治”,靠什么?就是家族、家教、家风。效果怎么样?秩序井然。今天,我们要把这些好的传统恢复起来,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的血缘DNA,更要认识自己的文化DNA!
家谱就是我们的血缘DNA。十里堡家风馆把社区全部37个家族的家谱陈列在家风馆中心位置,供各家族后人瞻仰。“每当我看到记录列祖列宗名字的家谱,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就想起自己是怎么来的,就升起一种敬畏心、感恩心。”十里堡社区居民吕宗洲说。
家训、家风就是我们的文化DNA。总书记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讲话中提到的朱子家训,就是影响广泛的一个著名家训。《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许多人作为口头传训,有的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十里堡朱氏仍沿用《朱子家训》,朱氏后人对此引以为豪、奉行不怠。
十里堡徐氏家训说“告诫我族中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徐学铼现在是十里堡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作为徐氏后人,他说“我受的最大的教育就是徐家老人对我的这些告诫,终身受用。”
说不完的儒风
山东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这些年来,总部位于济南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弘扬家风家教、落实总书记“三个希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家风馆陈列的社区37个家族的族谱
中国孔子基金会有个“世家文化研究会”。2014年,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由王志民主编,30多位学者共同完成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28种)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在全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说,“天下之本在家”,儒家讲“修齐治平”,齐家是个重要环节,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希望”,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希望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风馆就是个好的落地形式。
“家风馆是一个课堂,也是一所心灵殿堂。”王中老先生说,“目前,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越来越普遍,但心理调适不当、心灵倾诉缺位就会产生问题,家风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港湾、倾诉的空间。十里堡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