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民生网(邵泽玺)2017年5月17日讯:“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为破除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怪圈,山东从2014年起在全省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留住齐鲁特色乡愁,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命脉。
走进博物馆,陈旧的八仙桌、形式各异的柳编、造型奇特的木犁、锈迹斑斑的爬犁……每一件老物件儿都是一段古老的故事。据介绍,十里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十里堡逐渐由城边村变为新城区,昔日的土坯墙、茅草屋已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城市新小区。一些生产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传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为了让年轻人“留住乡情”、让老人留下念想,村里建起了村史馆,2013年底,又在村史馆的基础上设立了“乡村记忆博物馆”。据了解,馆里展示的这些老物件、老用品,都是布展时社区居民自发捐赠的,通过资源整合整博物馆分为农耕系列、运输系列、饮食系列、临沂名人著作实物等。
走在展示馆内,仿佛回到了当年火红的年轻岁月,品味着一件件老式的生产生活用具,回味起孩童时的记忆。“展示馆内的这些老物件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可能是再熟悉不过的家用物品,但对于现在的新生代来说,可能就是陌生的历史记忆。他们代表的是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在“农耕文化”板块里,摆放了木犁、提步犁、七寸梨、铁剪、铁锚等家居用品和农具,配合墙上张贴的图照,展现了上一辈人辛苦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多有共通之处,但文化却独一无二。以乡土建筑为例,海草房代表了胶东半岛;土楼是福建的特色;而窑洞则是陕北的代言。随着历史传承、承载着地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弥补。
小小的博物馆,浓缩了几十年精华。一件件物品留存往昔记忆,一幅幅图片记录历史变迁,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展示馆不仅反映出村落的历史特征,更注重民俗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展示。十里堡社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与其说在整理民俗文化,不如说是让观看者受到熏陶和滋养,让我们体会勤劳的村民是怎么用双手和智慧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