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微拍文交临沂服务中心
  • 寻茶组内容
  • 临沂市人民政府

玉虚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玉虚文化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回到“家乡”临沂

时间:2019-06-22 09:16:24 作者:临沂民生网

 “千呼万呼始出来,终于在家门口看上《沂蒙山》啦!”6月20日晚,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回到“家乡”临沂,于临沂大剧院开始了在临沂的首场演出。临沂大剧院歌剧厅内座无虚席,150分钟的演出,掌声此起彼伏,家乡的观众们热情高涨,演职人员同样意气风发,晚10点,演出完美落幕。21日晚还将进行第二场演出。


剧照

据了解,歌剧《沂蒙山》系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创作团队邀请了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著名词作家王晓岭,原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创作室主任李文绪担任编剧,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艺创演系艺术创作教研室教授、著名作曲家栾凯担纲作曲,原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教授、著名导演黄定山担任总导演。自2018年12月19日首演以来,目前已完成北京、济南、青岛、潍坊及省属高校(音乐会版)的巡演近20场。此次回到家乡临沂,在临沂大剧院演出两场。

“早就得知省里编排了这样一部文艺剧作,这次得知回到临沂演出,我第一时间抢到了票,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这场歌剧,看完之后非常震撼,果真是名家之作,看了不再有遗憾。”看完演出的市民孙宇明激动地告诉沂蒙晚报记者。

据悉,该剧先后入选2018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19年度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周,是一部体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展示历史画卷和英雄群像的优秀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

    临报融媒记者 张庆举

主创人员讲述《沂蒙山》

黄定山是原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教授、著名导演,作为《沂蒙山》的总导演他说:“这次带着剧目回到家乡临沂,内心特别期待,我想带着作品向这里的人们表达我们最深情的敬意,更重要的是要来接受沂蒙人民的检阅。”沂蒙山的故事一直以来都被广为传颂,自2016年10月着手策划创作以来,主创团队等先后11次到沂蒙山进行创作采风,反复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体会沂蒙人民对党、对军队的深情厚谊和无限忠诚。此次《沂蒙山》回家,很期待沂蒙人民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让这部民族歌剧不断精加工,从而彰显民族文化自信,让更多的知道和传播人沂蒙精神。

音乐创作、著名作曲家栾凯介绍,歌剧《沂蒙山》的创作从无到有,历经了很长的时间,更是倾注了所有创作人的众多心血。剧目中包含46段音乐,有独唱、重唱、交响乐等所有声乐表现手段和手法,每当创作的时候,自己的脑海里总是能浮现出大青山、孟良崮、渊子崖等场景,会忍不住地潸然泪下。身为从山东走出去的作曲家,曲作者栾凯对山东、对沂蒙有着深厚的感情。栾凯说:“《沂蒙山》的曲调加入了具有时代感的民族元素,使沂蒙山水、沂蒙精神、沂蒙百姓的感人事迹在歌声中汇聚升华,从而将全剧情感推向高潮。”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表示:“这次我们来到临沂,使用了《沂蒙山》的原版,并要求主演悉数到场。两年半来,我们主创团队一直在努力,这次《沂蒙山》回家乡,正是要汇报工作,告慰先烈和烈士们,为沂蒙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张桂林认为,《沂蒙山》从创意到搭起班子整整磨了两年,尽管收获了成功,但主创团队还将继续打磨作品,因为作为艺术家有责任、有义务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沂蒙山的革命精神。


剧照

《沂蒙山》首演后荣获多个奖项

该剧自2018年12月19日首演以来,先后在北京、济南等地以及省属高校进行了巡演,圆满完成了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全国优秀舞台艺术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等重大艺术活动, 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该剧先后入选2018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19年度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周,是一部体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展示历史画卷和英雄群像的优秀红色题材艺术作品。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凤凰网、新浪网等媒体作了大量报道。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观看演出后认为,《沂蒙山》是一部有思想深度、有艺术高度的民族歌剧,是向建国70周年的献礼作品。省委书记刘家义肯定该剧深刻诠释了“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要求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做好全国、全省的巡演工作。根据省委要求,巡演工作已于四月启动,目前已完成济南、青岛、潍坊及省属高校(音乐会版)的巡演近20场。


剧照

民族歌剧《沂蒙山》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938年冬,日寇袭击了沂蒙山腹地的渊子崖,全村到了生死关头。危难之际,闻讯救援的八路军引走了日寇。刚嫁给林生的“识字班”海棠和革命军人夏荷成了知心姐妹。为替父母和乡亲们报仇,林生决定参军打鬼子。日寇卷土重来,海棠、夏荷和伤兵、村民一起被堵在山洞里。为保护亲人子弟兵,村民们冒充八路军走出山洞,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弹下。见证了敌人的凶残狠毒,亲历了村民的英勇牺牲,海棠被深深地震撼了,对敌人的恨,对乡亲、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爱,让海棠迅速成长起来,下定决心像夏荷姐一样挺身而出。大青山战役打响了,夏荷生下了女儿小沂蒙,自己却因体力耗尽难以突围。把孩子交托海棠带走之际,没有奶水的夏荷用自己的鲜血再一次哺乳了心爱的女儿。几年后,海棠带着小沂蒙和自己的儿子小山子艰苦度日,却被闻讯而来的日寇包围。为了救下小沂蒙,悲痛万分的海棠只能让小山子逃跑引开鬼子,却被敌人一枪击中。抗战胜利后,部队回来了,海棠把小沂蒙还给了生父赵团长。“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代代相传、永世留芳。

民族歌剧《沂蒙山》创作、演出的情况如何?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主创团队邀请了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著名词作家王晓岭,原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创作室主任李文绪担任编剧,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艺创演系艺术创作教研室教授、著名作曲家栾凯担纲作曲,原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教授、著名导演黄定山担任总导演的国内一流创作团队。该剧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村姑海棠在与共产党员夏荷和人民军队共同生活战斗过程中不断成长为革命者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深刻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丰富内涵。

2017年初,知悉省厅确定推出一部大型民族歌剧后,根据市领导出精品、争主动的要求,市文化和旅游局先后4次邀请由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带队的主创团队来临沂采风,观看我市创排的大型跨界融合舞台剧《沂蒙组歌》演出,到沂蒙革命纪念馆、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莒南县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等处实地参观,组织我市有关专家进行座谈。在体验、论证的基础上,主创团队确定围绕沂蒙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的突出贡献及涌现出来的英模事迹创作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到目前,先后有文学剧本、音乐创作、舞美设计、剧组导演、演职人员等10余个团队来我市采风。该剧的创作将填补山东省原创大型民族歌剧的空白,项目已于今年5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重点扶持剧目和滚动扶持剧目,目标是打造一部全国艺术高峰的精品。

歌剧《沂蒙山》与其他歌剧相比有什么特点?

一是主题深刻。剧目深刻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临沂时的讲话精神,围绕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这个主题,以发生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事件、英雄群体为背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我们党和军队与人民心换心、人民对党和军队命换命的大爱、大情、大义。

二是作品聚集了最优秀的创作力量。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打造全国一流文艺精品”为创作目标,突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指挥、音乐、制作、演唱等全部邀请国内一流艺术家担纲,仅剧本就经过九次重大修改,历时一年半才最后定稿。

三是沂蒙地域特色鲜明。民族歌剧《沂蒙山》,在综合艺术展现形式上,突出了沂蒙地域文化特点,《沂蒙山小调》旋律作为主题背景音乐,贯穿于歌剧唱段之中,将民族乐器柳琴、竹笛、唢呐、琵琶、坠琴等融入伴奏乐队,与全剧音乐完美融合,具有浓郁的沂蒙特色。

临报融媒记者 胡雪莹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