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溯源
绒绣又叫“绒线绣”,是一种在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戎绣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4至19世纪。据文献记载,绒绣起源于欧洲,由于当时多用德国美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绒线绣制,因此也被称为“柏林绒绣”。1840年鸦片战争后,天主教的修女们为扩大宗教影响,在传教的同时开始在教友中传授西方绒绣技艺,形成了中国绒绣的源头。
莫氏戎绣是由莫式家族传承下来的绒绣手工艺,临沭县玉山镇李庄村的莫宗荣是莫氏绒绣的第五代传承人。据莫宗荣介绍,她的祖籍是莒南县的莫家龙头村,后来举家迁到了江苏省赣榆县的郑王庄村。在郑王庄村,莫家开有染房,除了染布外,还自己染制各种颜色的毛线用来制作绒绣。出生于1974年莫宗荣心灵手巧,从小就对描龙绣凤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姑奶奶莫慧玲是当地很有名的绒绣艺人,莫宗荣从小就跟着她学会了这门手艺。
莫氏绒绣在百年传承过程中,不断在改进和创新,她把这一源自欧洲的绒绣艺术与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中国优秀刺绣艺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绒绣艺术风格。2015年2月,莫氏绒绣被列入临沂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莫宗荣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工艺形态
1、技法及工艺流程
莫氏绒绣主要分为欣赏与实用两大类。在针法上由原来简单的方点针法发展到扒针、掺针、乱针等多种针法。品种上也由原来花色陈旧、色彩单调的拖鞋面、手提包片发展到如今的人像、风景画等大中小型艺术品以及壁毯、地毯等日用品。
莫氏绒绣摸索整理出具有自己特点的上千种颜色的色线,可根据绣稿色彩挑选所需的色线。绣稿上需要多少颜色就要配置多少色线,为了达到镶色和顺,一种色彩往往要选择若干个色级,如一朵红色牡丹花从深到浅要配十多个色级的绣线。
绣制时,艺人会根据绣稿要求以及创作过程中的创作意图,选用合适的针法。莫家在绒绣有上百种针法,最尤为突出的便是立体针法。在绣制过程中有时要把毛线劈开一支或两支,有时还要将两色线或几色线合并在一起绣制。有时不但要用到针而且还要用长短不一的尺子,绣时细心、耐心,注意色的过渡。艺人们一手在绷布上,一手在绷布下,下手将针自下而上穿出布面,另一只手接住再将针从上而下穿入,这样此起彼落,循环往复,直到将绣品的纹样在形、色、质方面都取得完美艺术效果为止。
2、表现题材及特点
绣制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物相结合,构思设计出尺寸大小,形状各异的画稿。亦可以根据当地民俗风情为题材,制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适合各类绣品的画稿。
莫氏绒绣的表现题材广泛。表现对象既有油画、国画,也有摄影作品,写实绘画、抽象绘画,人物肖像、动物、风景、花草图案都可以成为莫氏绒绣蓝本。莫氏绒绣擅长表现名山大川、民俗风情,也可根据个性化创作图稿,绣制别具一格的艺术欣赏品。
莫氏绒绣的艺术效果独特。远观色彩浓郁,层次清晰,立体感强;近赏色彩丰富有变化,层次复杂而分明。整个画面由多种色彩交融汇合,通过人们视觉感官的反映,形成独特的复色艺术效果。莫氏绒绣作品不反光,视觉效果柔和,质感厚实稳重、富丽高贵,无论观赏者从正面还是侧面观赏作品,都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传承现状
莫氏绒绣一直是以家传的形式传承着,也都是以服饰及随身的小装饰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荷包、鞋垫、枕巾等。直到传承到莫宗荣这一代,这门家传的手工艺才得以发扬广大,莫氏绒绣的绣品不仅走进中国百姓的生活,而且走出国门,出口创汇。
莫宗荣14岁时就已熟练地掌握了绒绣这门技艺,和祖祖辈辈制作绒绣一样,绣出来的东西都是自家用,没有买卖。主要绣一些电视机套、缝纫机套、椅子座垫、床上用品等。
1992年,莫宗荣独自来到上海外贸公司,从此打开了莫氏绒绣通过外贸公司出口创汇的通道。莫宗荣成为上海外贸公司羊绒沙发座垫的供货商。
仅靠一个人做肯定满足不了供货的需求,于是,莫宗荣就找了村里的4个妇女,手把手地教她们绣,用自家的三间屋办了个绒绣作坊。随着订单的增多,附近村庄学习绒绣的人也越来越多,农村妇女学会了戎绣后就在家里为莫宗荣搞代加工。
1996年,莫宗荣每年发出去的工钱就达400多万元,周边村庄有上千人学会了绒绣技艺。
1999年,随着外贸业务的扩大,莫宗荣的绒绣业务辐射到山东的枣庄、聊城、莒南、莒县及安徽、江苏等地,共在这些地方设了30多个绒绣加工点,从事绒绣的人员达到4000多人,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2000年,莫宗荣不再做上海外贸公司的供货商,由自己创办的公司直接接国外的订单。最多的订单是欧美的圣诞袜子。
2004年,由于国外的订单减少,莫宗荣便开发国内的个性订制市场,比如家庭装饰画、个人像片,保持有绒绣技艺的妇女人一直有活干、有钱赚。
为让莫氏绒绣这门手工艺一直传承下去,莫宗绒积极响应县里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活动,在临沭县的十余所中小学开设了绒绣课,她和公司的员工担任绒绣老师,既培训学生,也培训学校的教师。
传承百年的莫氏绒绣从家传手艺一枝独秀,传承至今已是枝繁叶茂遍地开花。
探究:“老树”缘何开“新花”
与诸多优秀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莫氏绒绣却从一个家传手工艺走向大众,并一传十、十传百地带动数千人掌握了这门手艺,成为她们创造幸福生活的技能。莫氏绒绣做大做强的原因主要有也下几个方面:
1、开放的思路
莫氏绒绣的发扬广大,与莫宗荣当年让绒绣走出国门的创业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当年与上海外贸公司的合作,就没有人们学习绒绣的热情。如果莫宗荣思想保守,只停留在用这家传的手艺做些家用的小玩艺,就没有莫氏绒绣遍地开花的今天。
莫宗荣虽然是一位农村妇女,但这个女子着实不简单。她通过外贸让绒绣走出了国门,一做就是十几年;当外国订单减少后,她又想到开拓国内市场,用绒绣技艺创作国人喜爱的产品。这样才保证了绒绣工艺的用武之地。
2、创新的思维
纵观莫氏绒绣的传承历程,离不开“创新”二字。从最初简单的针法,发展到扒针、掺针、乱针等多种针法。绒绣的品种从原来的荷包、鞋垫,发展到人物、风景画、名人笔墨、卡通画、油画、喜庆画等大中小型艺术品,以及靠垫、沙发套、手提包、汽车座套、壁毯、地毯等日用品和圣诞树裙、圣诞袜还有圣诞小挂件等。莫宗荣经过长期的探索,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的针法融入绒绣,会根据绣稿要求以及创作过程中的创作意图选用合适的针法,从而赋予莫氏绒绣独特的魅力。
3、产业的带动
正因为莫宗荣将传统手工艺做成了大产业,这才推动了莫氏绒绣这一非遗保护项目的繁荣与发展。她以莫氏绒绣为依托,创办了临沭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公司集设计、生产、外贸、内销为一体,拥有自营出口权,公司有1名绒绣传承人和1支6人组成的专业绒绣研发、设计团队,有3000多名生产、加工人员,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是临沂市唯一一家绒绣企业。近年来为国内中、高端消费人群,设计、开发了现代、古典家居饰品和家居日常用品、旅游品、礼品等系列。为了弘扬中国民间手工艺,莫宗荣还开发了绒绣套包,里面有图纸、针、麻布、毛线、色卡,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这一民间传统工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提倡对非遗开展生产性保护,政府的扶持成为重要保障。目前,山东省已启动实施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工程,通过鼓励、扶持省定贫困村的非遗项目,促进非遗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的提升。并且引导非遗产品的发展,以增加群众收入。莫氏绒绣的传承之路不仅与政府的政策相契合,而且成为先行者。
莫氏绒绣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在保护传统工艺的同时,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衍生产品,为群众生活提供既保留传统工艺、又体现时尚审美价值的绒绣制品,使莫氏绒绣的传统保护有可持续传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