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电视三农电视台纪实频道:记者侯松平、毕然报道)不知何时,在中国,农药残留,化肥污染,激素添加,转基因产品,已经转化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农业产品也因此被强制性列入到了最不让人们放心的产品序列之中。以至于国家也不得不以出台“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行业标准加以界定和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于是,有人将这一问题归罪于农村农民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归结于各类高科技添加剂的研发与生产供应;归咎于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作祟……等等,等等。
一些有识之士因此提出这样一个社会命题:我们中国的农业缺失了文化。我们的中国农业迷失了精神。中国现代农业需要文化予以支撑,需要一种精神给予支撑。
于是,近日来,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这样一个社会命题:我们中国的农业缺失了文化。我们的中国农业迷失了精神。中国现代农业需要文化予以支撑,需要一种精神给予支撑。
担任了几十年哈尔滨市木兰县向前村支部书记的老支书翟彦龙不无感慨的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现代农业缺少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魂!有了精神,有了魂,现代农业才可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
于是,一些有识之士针对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摈弃恶念,以善然之心,德敬之心务农事农。耕良心田,产良心粮,种良心菜,植良心果,养良心畜禽,为社会和人类奉献良心、善心、爱心和放心农产品。”的一种普众农业文化精神,也即中华禅耕农业精神。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告诉记者:农禅,源自于佛家的禅院农业耕种,是中国古代佛教禅宗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后被佛家提升到了禅修的精神层面,将其列为禅宗僧侣所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
禅宗僧侣融禅于农、以农悟道的生活习惯和修行方式,促进了农禅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长期开垦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农禅的最大特点。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禅宗寺院的农业生产也对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农禅并重”文化传统。如少林寺的“农耕禅”。
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60至70年代,“农禅并举”制度在大陆基本完全销毁。进入21世纪,很多佛教禅宗僧侣开始在为恢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的优良传统进行了新的探索,登封少林寺释延子法师在少林释永信方丈的支持下,租农田八百余亩成立了自耕自种模式的少林禅耕农场,在寺内恢复了“农禅生活”,为复兴禅宗文化中的农禅文化开辟了道路。
但这些有识之士们并没有将思维停留在传统的“农耕禅”文化层面上,他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禅耕农业文化的基础上,大胆的综
合融入了中国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融入了现代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理念,毅然提出了为中国现代农业文化打造和构建新禅耕农业文化体系的新建议。他们认为:
新禅耕农业文化体系倡导的道德观念是:摈弃恶念,以善然之心,德敬之心务农事农。
新禅耕农业文化体系倡导的价值取向则是:耕良心田,产良心粮,种良心菜,植良心果,养良心畜禽,为社会和人类奉献良心、善心、爱心和放心农产品;追求福报!
新禅耕农业文化体系倡导的思维方式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
基础,遵循科学的因果关系规律务农事农。
新禅耕农业文化体系倡导的文化心态是:愉悦!快乐!幸福!
为此,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告诉记者:新禅耕农业文化体系追求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以德善之心求人生福报!因为我们佛学讲求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