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新时代
  • 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寻茶组内容
  • 临沂市人民政府

临沂民生

您的位置:首页> 临沂民生

留住沂蒙特色乡村记忆——临沂十里堡乡村记忆博物馆开馆记

时间:2017-05-17 21:31:42 作者:临沂民生网


临沂民生网(邵泽玺)2017年5月17日讯:“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为破除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怪圈,山东从2014年起在全省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留住齐鲁特色乡愁,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命脉。


花退残红青杏小。2017年5月16日上午,在临沂市罗庄区十里堡社区,临沂乡村记忆博物馆正式揭幕开馆。

临沂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解东同志;中共罗庄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凯同志;临沂文广新局党委委员、文物局书记 岳伟同志;临沂市文联副主席、临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李凤军同志;中共罗庄区委常委、统战部长熊珂安同志;中共罗庄区委常委、盛庄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慧林同志;罗庄区区政府副区长王晖青同志;罗庄区盛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徐桂银同志;上海展恒投资集团林刚董事长;亿峰达(北京)投资集团郝鹏董事长;盛庄街道十里堡社区党委书记任玉勇同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南黑陶传承人刘德军老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印画布传承人张明建老师等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全市的40多家媒体出席揭幕仪式。几百名附近村民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并参观了展馆。

十里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乡村记忆博物馆是十里堡社区投资2000万元建立的,位于十里堡社区文化中心一、二楼,博物馆分两层,展陈面积1400多平方米。一层东厅为“衣食住行”厅,西厅为“人生礼仪”厅,西过廊为“历史名人”厅,每个展厅主题不同,展示内容也不一样,以收藏、展示、传播临沂及周边地区的乡村民俗为主的公益性博物馆,从“衣、食、住、行、用、艺”等六个方面,集观赏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诠释了鲁南地区源远流长、淳朴厚重的乡村民俗和民风。



走进博物馆,陈旧的八仙桌、形式各异的柳编、造型奇特的木犁、锈迹斑斑的爬犁……每一件老物件儿都是一段古老的故事。据介绍,十里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十里堡逐渐由城边村变为新城区,昔日的土坯墙、茅草屋已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城市新小区。一些生产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传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为了让年轻人“留住乡情”、让老人留下念想,村里建起了村史馆,2013年底,又在村史馆的基础上设立了“乡村记忆博物馆”。据了解,馆里展示的这些老物件、老用品,都是布展时社区居民自发捐赠的,通过资源整合整博物馆分为农耕系列、运输系列、饮食系列、临沂名人著作实物等。

“80年代那会儿,家里能有一台电视机,觉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到它们真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十里堡社区居民说道。


走在展示馆内,仿佛回到了当年火红的年轻岁月,品味着一件件老式的生产生活用具,回味起孩童时的记忆。“展示馆内的这些老物件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可能是再熟悉不过的家用物品,但对于现在的新生代来说,可能就是陌生的历史记忆。他们代表的是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在“农耕文化”板块里,摆放了木犁、提步犁、七寸梨、铁剪、铁锚等家居用品和农具,配合墙上张贴的图照,展现了上一辈人辛苦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多有共通之处,但文化却独一无二。以乡土建筑为例,海草房代表了胶东半岛;土楼是福建的特色;而窑洞则是陕北的代言。随着历史传承、承载着地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弥补。

小小的博物馆,浓缩了几十年精华。一件件物品留存往昔记忆,一幅幅图片记录历史变迁,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展示馆不仅反映出村落的历史特征,更注重民俗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展示。十里堡社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与其说在整理民俗文化,不如说是让观看者受到熏陶和滋养,让我们体会勤劳的村民是怎么用双手和智慧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