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城乡居民全覆盖、医联体建设覆盖全部二级公立医院、实施健康扶贫“八个一”健康管理工程、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十三五”期间,临沂在卫生与健康方面提出诸多值得期待的惠民政策,
一座人群健康、服务
便捷、富有活力的健
康示范城市雏形
已初现。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规划》提出,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防治结合工作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95%以上。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开展控烟限酒,引导合理膳食,继续实施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居民每日人均食盐摄入量降至9克以下。推广体重、血压、腰围等健康指标检测,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
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普及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完善“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精神卫生服务机制,逐步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城乡居民全覆盖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引导新增医疗资源向薄弱领域和偏远地区下沉。加快建立医疗联合体,建立不同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全市建成2个以上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到2020年,医联体建设覆盖全部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域内就诊率控制在90%以上。
推进和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能力,实行网格化管理,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城乡居民全覆盖。加快培育和打造省级、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形成以市级三甲医院为龙头,以专科医院为特色,以县级医院为支撑的临床服务体系。
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广以慢性病管理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
继续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到2020年,各县区均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服务机构。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实施健康扶贫“八个一”健康管理工程,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参加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补贴;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办理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实行待遇政策倾斜,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推动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教育课程
开展中医药“四进两上”活动,推动中医药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上餐桌、上课堂,做好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传播科学、正确的中医药健康理念。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推动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教育课程。
健全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到2020年,力争建设1个省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2处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0个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和20个市级重点专科,不断提高中医在医疗服务中的比例。
发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健康管理等特色服务规范发展。
全面推动健康城市示范建设工作
将健康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全过程,贯穿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经济结构、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各环节,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建设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健康示范城市。全面实施“健康细胞工程”,开展健康社区、学校、企业、家庭、医院、市场等创建活动。
全面推动健康城市示范建设工作,到2020年,全市在3个以上县城、10个以上村镇开展健康县城、健康村镇示范点建设,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提高重特大疾病患者保障水平。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服务绩效付费,形成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
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医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医疗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到2020年,建成1-2所社会办三级医院,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5%以上。
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力争鲁南制药、罗欣药业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以修正药业、广东一方等新建精品项目为依托,建成医药产业园区,培植医药现代物流企业。
稳妥有序推进全面两孩政策
统筹相关部门合理规划和配置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满足新增需求,完善配套政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做好政策调整前后计划生育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衔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把握出生人口动态,确保政策平稳有序实施。
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优化办事流程和手续,积极推进全程服务、精准服务、个性服务,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
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关怀体系,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关爱和帮助。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奖励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持续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