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他珍藏多年的3597册图书来到了他的家乡。这一天,也是临沂市兰陵首届书香节启动的日子,这位老人无偿地将这些精神财富捐赠给了兰陵县图书馆,为的就是能够为家乡做点儿事。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做郑理,如今已是80岁高龄,这已是他第二次对家乡慷慨捐赠了。郑理认为,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一名老党员应该做的。
郑理为兰陵县图书馆捐赠图书3597册
先后两次为家乡捐赠 榜样的力量让他砥砺前行
1938年,郑理出生在兰陵县向城镇杭头村,14岁时便远离家乡,在之后60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在南京读书,后在北京工作。他是一位资深研究员、记者、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他在《北京日报》做新闻记者25年。郑理一生有两爱,一爱读书藏书,二爱古今绘画。对于自己的一生,郑理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当记者办报纸,二是从事政策研究。
郑理
2012年8月28日,是郑理难忘的一天,也是他人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和一名退下来的公务人员,郑理做了一件他应该做的事。这一天,郑理将他几十年来所收藏的66件古今名家书画无偿捐赠给了临沂市博物馆,这些书画均是陈其锟、何翀、沈振麟、启功、吴作人、李苦禅、黎雄才、关山月、刘海粟、何海霞、常书鸿、董寿平、叶浅予、赵望云、尹瘦石、娄师白、张仃、于希宁、崔子范、贾又福等大家的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至今,郑理所捐赠的这些名家字画依然在市博物馆3楼展厅内静静地奉献着它的价值。
据了解,早在2000年的时候,郑理的父亲郑书箴就无私地把自己一生收藏的195幅古今名家字画捐献给了家乡。在这之前还曾将100件书画作品捐赠给他战斗过的枣庄市,并将奖金全部用于在家乡翻修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
“父亲给我做了榜样。当时,他在301住院,告诉我他要给家乡捐赠他的藏品,并说了三条原则:一是赝品不捐,二是不够馆藏水平的不捐,三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两件不捐。因为,艺术品可以陶冶性情,在藏品中,总有一两件是自己最喜欢的。人老了,当心情不好时,看一看特别喜爱的艺术品,一切不快就烟消云散了。”先后两次为家乡捐赠书画的郑理,也是奉行这样的原则。此次,郑理把三千多册图书捐赠给了兰陵县图书馆。他希望图书馆能够将这些图书保存好、利用好,并希望家乡人能够喜欢。
为什么不把这些珍贵的字画留给自己的子女?郑理告诉记者,对于自己的两次捐赠,妻子和儿女都是非常支持。“我老伴儿是一位永远站在我身后的那个女人,她也是名退休干部,结婚50多年给予我很大的支持。”此外,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对郑理的捐赠行为也一如既往地理解和支持。郑理说,他和老伴儿都没有给子女留遗产的概念。“孩子大了,我们要管好自己,为孩子做个样子。给子女留什么?留身教,留给孩子如何做人。”这是老两口经常说的话。郑理说,珍藏多年的书画基本上都捐给了家乡。下一步,如果家乡还需要他做点什么,他依然还会很乐意地尽力去做。
捐助的部分图书
他被众多名家称为“画家挚友”
一心想为家乡作贡献
从1966年起,郑理在《北京日报》做过20余年新闻记者。在与一大批书画艺术家们的交往中,郑理谦虚好学、肯于钻研,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鉴赏家和评论家。在一些艺术家们题赠郑理的作品当中,“画家挚友”的题赠最为多见。这其中,有启功先生题赠郑理的“书画挚友笔下生辉”,有吴作人、董寿平、常书鸿、何海霞题赠郑理的“画家挚友”。
郑理告诉记者,他在与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董寿平、吴冠中、戴泽、常书鸿、李平凡、何海霞、贾又福等诸多书画艺术家长期的交往中受益匪浅,而这些书画大家也把郑理视为他们的“挚友”。
1986年的一天,现代著名国画家何海霞先生约郑理见面,聊起大千先生时,悄悄告诉郑理,大千先生的画,比如荷花,有的就是他代笔画的。说罢他拿起画笔,一边潇潇洒洒地作画,一边谈笑风生同郑理继续聊天。郑理眼瞧着几株水灵灵盛开的夏日红荷从何海霞的笔端跃然纸上。然后,何海霞顺手打开置于案头的那本《张大千画集》,翻开一幅荷花,对郑理说:“郑理同志,你对照着仔细瞧瞧,有何感觉?”
郑理看后,情不自禁地击掌“称绝”,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妙哉妙哉!何老,我的眼睛告诉我:这两幅夏日荷花,如出一辙,让我难分难辨。”何老得意地乐了,他高兴地说:“人生难得一知己。”说罢,他拿起画笔,为郑理挥毫作山水画《秋江》一幅,题款:“郑里同志赏正 海霞 丙寅酷暑。”
在郑理此前捐赠给博物馆的66件古今名家书画当中,很多都和《秋江》一样,是这些书画名家们因为与郑理结缘而送给他的作品。时至今日,这些作品可谓弥足珍贵。
郑理告诉记者,此次回乡捐赠期间,有一位从青岛一路追过来的“粉丝”一直跟随着他。“对方是一个美术馆的负责人,当得知我回来之后,就一直和我沟通,希望能在我这里买到几幅名家字画,但都被我拒绝了。”郑理说,尽管经常有人愿意高价购买他手头上的字画,但是他始终不愿意将它们卖掉,他认为,一切美好的艺术品,特别是一些大家的名作,都是属于民族的,它们的家理应是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那里有最适合它们生存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属于大家,而不应该被少数人所有,出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卖掉,这些艺术品能给老区人作贡献,我觉得就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常书鸿为郑理题赠“画家挚友”
爱书、写书、藏书、捐书 他希望临沂老乡能够多读书、读好书
在此次向兰陵县图书馆捐赠的三千多册图书当中,有一套1936年的《四书新编》深受郑理喜爱。“《四书》是我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时至今日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郑理告诉记者,看书读书的时候都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吸收书中的好的精髓,才能真正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智慧。
“以前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依然需要养成全民阅读的良好习惯。”采访过程中,郑理向记者讲述了关于他的一些读书故事。
在郑理读小学的时候,母亲从外面捡到了半张报纸放在了桌子上,因为地上有些脏,郑理把报纸放在了地上,坐在了屁股底下。因为这件事情,郑理受到了母亲的严厉批评。自那时起,只要是有文字的东西,郑理都会特别珍惜,“书籍都是圣贤留下来的财富,我们绝对要加以重视。”
郑理说,在他读初三以前,他便读完了全部的四大名著,当代的《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都曾是他的最爱。高中毕业时,郑理把他所能读到的世界名著,几乎全部读了一个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茶花女》等书中的情节和角色郑理至今都记得十分清楚。在他看来,书籍有一种能够战胜一切的力量。此次捐赠3019种3597册图书给家乡图书馆,为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爱书之人读到自己想读的书并能从中有所收获。
通过采访记者得知,郑理不仅对于读书有着深刻的见解,还和他的恩师们保持了长久的联系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郑理说,他在家乡读小学时有三个老师,他和这些老师迄今都有往来。“这次回来,88岁的恩师佟大为带着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共四代人和我一起在餐桌上交流了三个多小时,在我看来,尊师重教是我们一直都需要保持的一个传统。”郑理的一位中学老师现年91岁,生活在成都,郑理的女儿每次去成都时都会替父亲去看望当年的恩师,一起聊聊家常叙叙旧。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郑理说,虽然此次捐赠的图书有限,但是他希望他的老乡们可以充分利用,宁愿被读烂翻烂也不要让它们安静地躺在图书馆的书架中。
沂蒙晚报记者 张庆举